卢宠茂称本港建立药物注册“第一层审批” 有助吸引外地药厂来港研发新药

《施政报告》提出,本港要建立“第一层审批”药物注册机构“药械监管中心”。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一个电台节目表示,药厂选择在哪里研发药物及医疗器械,视乎当地临床研究和评审的质素和效率,如果本港一直沿用第二层评审的制度,无法吸引国际药物机构和企业来港进行研发,但如果本港能做到“1+”,甚至“第一层审批”机制,并保持高效审批,会具备一定吸引力。
卢宠茂又指,本港在审批药物方面有不少人才,两间本地大学有很多专家,卫生署旗下亦有专家组和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但本港在迈向“第一层审批”的过程,仍有几步要走,逐渐累积经验,不能过于急躁。
卢宠茂指,本港市场小、病例少,令外界一直认为沿用“第二层审批”较安全及实际,但随着近年大湾区及“港澳药械通”急速发展,整个大湾区的8600万人口,能提供一定市场需求及临床病例,不担心无法取得国际及内地认可。
卢宠茂又指,推动“第一层审批”药物注册,是希望更加积极主动做到“好药港用”,希望能够让病人在短时间内用到最先进的药物,尤其是针对重症、罕见病等,为病人提供多一个选择和希望,而药物注册机制需要医管局支援进行临床研究,会采用严谨的方案招募市民参与研究。
另外,《施政报告》亦提出会采购大湾区医疗服务,以缩短本港的轮候时间,卢宠茂表示,措施是希望善用跨境合作,考虑将在香港轮候时间比较长的医疗项目,通过与内地高质素的医疗机构合作,令市民可以更快接受医疗检查或治疗。
卢宠茂表示,随着以往长者医疗券在港大深圳医院应用,以及疫情期间医管局的病人覆诊特别支援计划,已经有采用内地的医疗服务,水准亦非常高,当局初步构思采购会从低风险的项目着手,例如影像检查、低风险诊症或治疗等,循序渐进地慢慢推行。他又指,相关的流程及检查报告,牵涉病历流通的问题,当局将这些关卡打通后,会尽快推出策略性采购帮助市民,减低轮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