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引入外骨骼機械人助脊髓受損者加快復康

因意外或癌症等病理性退化導致脊髓受傷,或脊髓功能受損,可能會影響下肢活動能力。醫管局目前在3間脊椎受傷復康中心引入的「外骨骼機械人」,可以模擬人類的步行姿勢,患者只要穿戴上,就會有足夠支撐,能減少體能需求、延長復康治療時間,達致更佳的治療效果。
有臨床診斷為脊椎退化的患者。於完成手術後,後獲轉介至九龍醫院接受復康治療,在步行訓練時,會穿戴「外骨骼機械人」協助承托背部和雙腿,物理治療師則會全程從旁輔助,檢查他的步行姿勢及肌肉收縮狀態是否理想,經過約一個月10堂首階段治療後,患者已可自行用枴杖走路。

九龍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張宇洋表示,醫管局引入「外骨骼機械人」前,治療師一般會安排患者使用傳統外支架進行復康訓練。傳統外支架會以鐵枝支撐患者的膝蓋和腳板,患者要輔以手和腰部力量,支撐身體及活動雙腳,體能消耗較大,訓練時間只可維持約5分鐘;加上支架需要度身訂製,令患者難以在黃金復康期內盡快完成治療。
他指,「外骨骼機械人」的支架及摩打可為患者的大腿和腰部提供足夠支撐,減少對體能的需求,可延長訓練時間到半小時至1小時,讓患者可重複訓練,協助神經復康及重塑。機械人亦配有感應器,可調節訓練模式,會因應患者步行時的力度和重心,適當調整輔助力量。
目前醫管局轄下的薄扶林麥理浩復康院、九龍醫院和大埔醫院,均配備「外骨骼機械人」,相關服務的先導計劃自前年9月展開以來,每年提供可提供約3000堂服務;其中九龍醫院至今已有近30名患者使用過機械人,當中約20人已完成最少一個階段的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