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以创新科技防洪 斥300万购4部排水机器人

天文台预料今年有5至8个热带气旋影响香港,全年降雨量约为2100至2700毫米。渠务署提前准备防洪工作,包括将紧急应变队增至180队,应急运作基地亦增至30个,以尽快到达水浸现场处理事故,并会在天文台发出暴雨警告后,检查及清理渠道,目前已完成巡查容易水浸的地点。
渠务署署长莫永昌指,防洪工作会引入创新科技,已联同部门推行“涉水线系统试验计划”,在5个水浸风险较高的低洼行车路段,设置警示标记及水位监测设备“内涝监测器”,收集实时水位数据;并引入渠务检测、清淤及排水机器人,分别收集渠道影像,清理明渠及河道淤泥,协助应对水浸工作。

莫永昌指,有持续留意18区水浸风险,前年9月特大暴雨后,已更新基建设施设计手册标准,所有新落成设施,包括蓄洪池的防洪能力,需抵御“200年一遇的暴雨”。他又说,总降雨量高未必一定引致水浸,要视乎雨势及延续时间判断。他解释,极端天气不稳定,长时间在同一地区连续下雨,才会出现严重水浸,又指全港目前有4个水浸黑点,分别正规划或已完成改善工程,相信能解除水浸威胁。
渠务署斥资300万元,购置4部排水机器人,将于今年雨季投入运作。其中一部机器人“龙吸水”,成本100万元,配备照明系统及高流量自吸式水泵,可连续运作8小时,每小时最多排出800立方米水,相当于约三分之一个标准泳池。
渠务署助理署长刘胜昌指,“龙吸水”适用于大范围水浸事故,例如乡村、马路及地面设施水浸等;署方亦会在雨量达达100毫米或以上,才考虑出动机器人,并会评估降雨延续时间、地区水浸风险及实际地形环境。他又说,目前已有逾20位同事接受操作训练,并于上月进行演习。

渠务署总工程师陈克强表示,已联同不同部门,在荃湾、深水埗及九龙城,调查污水渠错驳情况,有严重污染问题的排水口,整体污染量已减轻近90%。他又指,全港目前有5个蓄洪池,蓄洪量逾25万立方米;9个蓄洪池及1个蓄洪湖,将于在2030年前分阶段落成,总蓄洪量约34万立方米。
另外2个位于元朗南及洪水桥的新蓄洪池项目,亦将额外提供55万立方米蓄洪空间,总共达至超过110万立方米。 至于政府斥资逾46亿元进行元朗防洪坝及明渠改善工程,雨水泵房及相关设施地基工程已完成,目前正进行挖掘,同样将于2030年前分阶段完成,相信有助减低元朗市中心水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