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鈞稱有不同調解仲裁機構已在港成立 香港將逐漸成國際調解地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張國鈞稱有不同調解仲裁機構已在港成立 香港將逐漸成國際調解地

國際調解院總部正式落戶香港。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表示,國際調解院地位重要,與另外兩個位於海牙的國際法院和常設仲裁法院同等地位,預計未來仲裁調解學術機構或相關國際組織將陸續落地,令香港逐漸成為國際調解地,讓本地法律界大開眼界,有機會踏上國際舞台。

33個國家早前在港簽署調解院公約,成為創始成員國。張國鈞在電台節目表示,當中很多屬於發展中國家,但並非排除已發展的美西方國家,日後國際調解院不會只處理這33個國家的爭議,相信正式投入運作後,陸續處理不同案例和累積成績後,會有越來越多國家參與使用調解院服務。

張國鈞又說,不同調解仲裁機構已經在港成立,形容是百花齊放,並非只有「本地薑」,舉例內地很多出色的仲裁機構已落戶香港,鞏固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中心的地位。

被問到新加坡亦有調解公約,會否與香港造成競爭,張國鈞說最重要是良性競爭,認為雙方有不同優勢和角色,新加坡與東南亞附近地區文化接近,有利處理當地的調解仲裁,而香港了解內地和海外西方市場文化,善於處理國家與海外爭議。

張國鈞又表示,體育爭議解決先導計劃的籌備工作已將近完成,但需要有機構管理,有信心本月向業界發出邀請,希望有興趣的仲裁機構提交建議書,再尋找合適機構洽談合作細節,擬備調解仲裁員名單和制定使用的規則,年底正式啟動計劃。

張國鈞指出,計劃將處理運動員或比賽相關爭議,以及與體育相關的商業爭議,包括轉播權、肖像權或運動員合約等,當中如果涉及商業爭議,則未必獲公帑資助。但有關運動員或體育組織的案件,將獲有限度資助,推動業界使用調解仲裁服務。

張國鈞提到體育屬會資源有限,很多運動員如要訴訟會面對財政困難,這計劃可以安排短時間內,透過調解仲裁方式處理爭議,避免雙方花太多時間和金錢對薄公堂,令運動員錯失準備比賽的機會。

至於運動員遴選出賽的爭議可否經計劃解決,張國鈞認為這議題較複雜,體育組織在不同級別賽事挑選運動員出賽,有特別策略和要求,如果行外人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介入調解,可能「幫倒忙」。但如果涉及程序公義問題,則可透過調解仲裁介入。

張國鈞又說,有關運動員服食禁藥和僱傭合約問題,可透過現有機制處理,也設有上訴渠道,再經這計劃介入將造成架床疊屋,因此未必會處理。

張國鈞透露,有部分退役精英運動員有意參與體育調解仲裁培訓,他們即使沒有法律背景,但熟悉選拔過程和體育品牌的商業合約,在處理體育爭議方面可提供協助,政府會加強推動開設相關課程。





你亦可閱讀以下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