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發現蟹存在特異致敏原 部分人只對某種蟹過敏

貝類過敏是本港青少年和成人出現過敏性休克的主要食物過敏成因,全球約有 2%人口患有甲殼類及貝類海鮮過敏(統稱為貝類過敏),包括蝦、蟹、扇貝、青口、蜆、龍蝦、蠔和鮑魚,而蟹是繼蝦之後,第二普遍的致敏原,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喘鳴,嚴重可導致過敏性休克。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在2022年開始,招募64位蟹過敏患者,將他們的血清樣本,與本港常見的六種蟹,包括花蟹、藍花蟹、青蟹、松葉蟹、大閘蟹及皇帝蟹,進行致敏原分析,得出有11種蟹致敏原,其中8種致敏原更是首次發現。
團隊發現原肌球蛋白(TM)和精胺酸激酶(AK)是所有蟹類中主要且常見的致敏原,顯示所有蟹都存在很高以及非常普遍的致敏性,但部分蟹擁有突異性過敏,令部人只對特定的蟹才有過敏反應,例如有人對肉蟹過敏,但可以照常吃大閘蟹。團隊指,有關研究結果,可以在臨床上通過精準的過敏診治,為貝類過敏患者,帶來有科學證據的治療建議。

研究團隊又指,皇帝蟹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螃蟹,而是石蟹科的甲殼類,由寄居蟹的祖先進化而來,屬於異尾類動物,當中存在一種只有皇帝蟹才有的特異性致敏原,名為蘋果酸脫氫酶(MDH),會令人體細胞產生炎症因子,而且致敏率最高,達41.4%。團隊已將皇帝蟹的特異性致敏原進行註冊,並在兩個國際過敏大會上發表研究結果,以及在國際期刊發表有關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