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人員到葵涌基孔肯雅熱患者住所附近滅蚊

本港今年至今錄得6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說,隨著輸入個案增加,出現本地個案風險是存在的,目前要做好防蚊滅蚊,包括在輸入個案患者居住、工作或長時間逗留地方周圍250米展開防蚊滅蚊工作。

本港昨日新增一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食環署人員早上到男患者居住的葵涌打磚坪街一帶噴蚊油及撒蚊藥等,亦有人員於屋苑附近草叢範圍噴殺蚊噴霧。有市民表示擔心感染基孔肯雅熱,亦有附近店舖東主說附近不算多蚊。
居民陳小姐表示,擔心被蚊叮感染基孔肯雅熱,自己亦沒有外遊計劃。她說,見到有人員在附近清洗街道和噴消毒藥水,相信蚊量會減少。
陳先生在打磚坪街工作,他說附近不是很多蚊,認為穿長褲可以避免被蚊叮。他又說,如要旅遊,會避免到基孔肯雅熱肆虐的地區。

對於有立法會議員關注如何協調各部門開展行動及工作先後次序,謝展寰在電台節目上表示,防控工作需要大家一齊去做,若再分先後次序或影響效率,食環署主要角色是給予指引及進行巡查,不單只是個別部門而是整個地區去做。他舉例說一旦發現積水就要清理,如果發現蚊子滋生就採取檢控行動,今年首7個月已提出84宗檢控,當中77宗針對地盤。
謝展寰說,歡迎議員就防蚊滅蚊技術提出意見,各地如有滅蚊技術或新產品,當局會選擇適合本港方式,例如食蚊魚在池塘較合適,本港不少池塘有魚,這些魚亦會食蚊。如果引入巨蚊去食白紋伊蚊,或需要很多數量,要考慮本港環境是否適合。至於利用放置某種細菌令到蚊不易攜帶基孔肯雅熱或登革熱病毒,需時準備及實驗室試驗,估計最快或要明年才可推出試用。

在同一節目上,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何俊賢說,重點在於切斷傳播,議員關注政府工作質量及人手資源配備,外遊人士輸入個案不只陸路關口,亦要留意機場抵港人士,曾到訪基孔肯雅熱地區的人士,回港後也要留意。
他又說,除了地盤積水情況,食環署既要留意高風險地區積水,路政署亦加強巡查一些修路地點,突擊檢查有否積水問題,有需要就要發出告票,他形容積水要處理是意識問題,希望不要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