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转型的突围之路:创新驱动与多元布局 文:吴锦华 - 昭传媒 UniqueMedia.hk
     

香港经济转型的突围之路:创新驱动与多元布局 文:吴锦华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局与科技革命浪潮,香港正经历深刻的经济转型。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香港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本地生产总值连续十个季度增长,2024年增长2.5%,2025年首季增长3.1%,第二季再增3.1%。然而,转型之路挑战重重:传统零售餐饮业承压、财政赤字隐忧尚存、部分地产商债务风险浮现。笔者认为,香港目前以创新驱动与战略布局,正应探索一条独特的转型路径。

香港作为一个细小开放型的经济体,这几年面对不少挑战,但基于香港稳健的基础以及国家强大的支持,香港仍能保持活力和韧性,尤其是最新一、两年,更呈现出经济“三升一稳”的积极信号:包括资金持续涌入—上半年港股总市值达42.7万亿港元,同比增加33%;IPO集资额全球第一,基金净流入增长285%。另外,香港货运出口强势复苏—2025年上半年商品出口货值同比上升12.5%,实现连续16个月增长,彰显香港国际贸易枢纽地位稳固。同时,香港内部消费市场有回暖迹象—5月份零售销售量录得14个月来首次按年增长,第二季私人消费止跌回升,盛事经济发挥作用,启德体育园3个月内吸引60万观众,带动消费额约34亿港元。

然而,香港经济在转型中的阵痛相当明显,尤其是在传统零售、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压力较大。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一场餐饮业的寒冬,更是香港劳动密集产业结构性困境的集中爆发—消费外流、成本攀升与劳动力断层交织,迫使企业在转型与消亡间做出抉择。

事实上,传统业态缺乏自我革新意识,使到原来已受到消费弱化影响的业界更加雪上加霜。举例说,部份餐饮业界的产品与服务脱节,港式茶餐厅固守“黯然销魂饭、菠萝包”老三样,他们认为推新菜成本高企,而部份限时用餐、强制拼桌等规矩与年轻消费者需求背离。

另外,中小企业缺乏社交平台运营能力,未能把握小红书、抖音等内容营销红利,与内地消费市场对接乏力。笔者认为,中小企可通过小红书商城、抖音直播带货直面内地市场,结合KOL联名合作拓展收入。同时,建立微信群、会员制CRM系统,将客流转化为可反复触达的数字资产,降低对平台依赖。同时,利用智能化解决痛点,引入智能客服,数据分析替代人工统计,减低运营成本。政府亦可考虑资助中小企采购云服务、电商工具,降低技术门槛。

另一方面,为推动香港向高端产业发展,政府将人工智能定位为经济转型的支柱,投入重资构建产业生态。在基础建设方面,政府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推动上游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转化。同时,协助企业发展,推出“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画”,以1:2配对比例资助企业引进智慧生产技术,惠及约400家企业。同时,政府积极培养初创企业,针对初创生态圈最薄弱的阶段(概念验证至商业化),政府推出1.8亿元“创科加速器先导计画”。港交所更筹备“科企专线”,便利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为创新注入资本动力。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政府必须不时检讨如何改善金融业发展,理顺及巩固好我们的地位。事实上,政府已研究如何优化上市制度,包括研究设立场外交易机制,改善“手数”交易单位,提升市场效率。在建设资产管理中心方面,政府正研究包括制定基金、家族办公室及附带权益税务优惠方案,吸引全球资本。

在国际贸易中心方面,政府正奋力开拓新兴市场,与东盟、中东达成59项合作协定,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如伦敦金属交易所仓库、上海黄金交易所离岸仓库)。香港同时强化供应链角色,将自身定位为“中国与新兴经济体门户”,利用金融和专业服务优势,支援企业“中国+N”供应链策略。

香港经济转型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在“一国两制”制度的独特优势下,香港借力国家战略,以及自身的变革,重塑其全球竞争力。当下成效初显——连续十个季度的增长、国际资本用脚投票、新兴产业链加速形成。尽管个别行业阵痛犹存,笔者相信,只要坚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香港定能在转型浪潮中拼发出更璀璨的经济新篇章。

吴锦华

香港华人会计师公会前会长兼顾问委员会主席

香港税务学会顾问





你亦可阅读以下相关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