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遥距诊症服务监管框架分散 消委会促制定清晰指引

消委会对中西医提供的“遥距诊症”服务进行研究,指有超过7成私家中西医在疫情后有继续提供遥距诊症服务,但几乎所有受访医生均认为,遥距医疗服务需要改善。
研究显示,目前针对相关服务的监管框架分散,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法律责任亦不明确。消委会消费保障政策、商营手法及申诉小组主席余承章指,19 个被检视的商家中,有4个商家就算会签发医学证明书或处方,但仍声称所提供的遥距诊症服务,不应被视为诊断或治疗。
有8个被检视商家则透过订立条款,企图回避法律责任。有网上平台声称能提供文字诊断,卫生署已将个案转介医委会,以调查是否有西医违反专业操守;亦已向负责公司发出可能违反《不良广告(医药)条例》书面警告,但目前仍未确定有关平台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余承章表示,15个商家未有明确指出,若病人不适合使用遥距医疗服务,会否提供全额退款或免费面诊。3个被检视的商家没有在网上提供服务条款,更有4个受访商家,未有制定服务条款。有平台并无列明会否收取预约费,令消费者误以为诊症前所收的费用已是全款,在接受服务后才发现要再额外缴付诊症费、药费和药物送递费用。
至于平台服务安全性,超过4成消费者及医生担心使用通讯工具时,会被追踪及监视。在3个自行开发服务平台的商家中,仅1个表示平台获得私隐保障认证。消委会主席陈锦荣建议,透过建立自愿认证制度,或由行业组织建立白名单,加强消费者个人资料在平台上的保障。
他指,大部分消费者都关心自己的诊断会否被监控,所以相信相关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定诱因,进行了自愿认证的平台,能让人更有信心,会较易吸引消费者。
消委会表示,除了提供能保障私隐的医疗平台外,亦要提高进行诊症人员的身份透明度,又指建议就遥距医疗服务设立指引,是不希望取代原有的医生专业守则,强调遥距医疗服务与面诊服务的标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