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展寰称垃圾征费已成备用工具 目前致力推动减废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政府继续暂缓推行垃圾征费。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表示,不是取消垃圾收费,而是变成备用工具,日后会视乎需要及条件再考虑。现时的目标要推动减少废物,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谢展寰出席电台节目表示,过去20多年,政府做了大量宣传教育,但成效仍不太大,垃圾弃置量仍然增加。直至提出垃圾收费后,虽然目前维持暂缓推行,但市民对回收减废认知有所提高,近年每日垃圾弃置量已减少约1千吨。他说,是否重推垃圾收费,要视乎减废进程是否达至樽颈,其他手段是否都达不到目标,以及当时的民情和经济大气候等。

被问到有关宣传及行政工作,包括印刷胶袋等涉及多少开支,谢展寰说,全面统计要等到本财政年度完结才能计算,去年涉及的开支约9千万元。他说,相关人手也已调配去处理其他工作,因此没有浪费公共资源。
谢展寰又说,当局一方面推动减废回收,另一方面兴建转废为能的设施,首座I-PARK今年落成,明年可以投入运作,第二座I-PARK已在招标中,北部都会区亦已预留地方兴建第三座。但他说,只要每日垃圾弃置量减至9000吨以下,便能免却兴建第三座转废为能的设施,节省数以百亿计费用。

环保署8月推出“非塑胶容器试验计划”,招募本地餐饮业界试用各类非塑胶容器,谢展寰表示,千多间食肆参与计划,初步反应是盛载汤类等又湿又重的食物时,容器不稳固。当局正与食肆及容器生产商加强合作及试验,希望可以尽快找到足够的替代品。
他又表示,有关试验计划没有设定时间表,要推行强制“走塑”第二阶段必须附合的条件,是要找到成熟又合适的替代品,才可以考虑强制执行,否则只会制造麻烦。他说,许多食肆向当局反映容器“未掂”及“唔妥”,主要是中式食肆或汤类食物,容器的盖未能盖好,容易倒翻或渗漏。当局已向生产商反映,尝试改良设计及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