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轄下普通科門診 改名為「家庭醫學診所」收費不變


醫務衛生局宣布,醫管局轄下74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明日(10月11日)起改名為「家庭醫學診所」;4間社區健康中心,則改名為「家庭醫學綜合中心」。日後普通科門診及家庭醫學專科門診服務,會統一改名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
門診服務不再是「輪街症」,即是不再只集中治療偶發疾病,會轉為著重慢病管理及篩查預防,原有服務收費維持不變。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范婉雯表示,整合服務標誌社區醫療網絡進一步強化,亦象徵基層醫療改革踏入新里程,認為今次改變不只是改名,亦代表服務理念和模式轉變。她又說,家庭醫學門診除了治療偶發疾病,亦會提供健康篩查、慢性疾病管理、疫苗接種,以及健康教育等服務,為弱勢社群提供全面基層健康服務。
現時全港4間「家庭醫學綜合中心」,分別位於天水圍、北大嶼山、觀塘和上水。其中位於上水衛和街的綜合中心,去年底開始試營運,今日正式開幕。中心整合門診及專職醫療服務,包括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亦可為長者提供肌肉訓練;同時會加強運用科技,提升派藥效率,至今已服務逾13萬人。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出席開幕儀式時表示,中心是一站式的智慧型診所,利用科技改善服務流程及病人體驗,讓病人使用服務時更方便和舒服。他形容,中心開幕對醫管局有特殊意義,意味局方在發展基層醫療服務上踏出重要一步,可以說是里程碑;期望未來有越來越多同類型中心開幕,在同一地方,為病人提供跨專科護理服務,包括專職醫療服務。
范鴻齡指,政府在2022年12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重新定位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目前相關工作已取得可喜可賀的成績;醫管局會全力配合政府政策,推動基層醫療發展,並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他又說,「萬事無財不行」,指政府向醫管局撥款時「一點都不手緊」,局方會善用公帑,為基層醫療發展盡一分力。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指,普通科門診診所,以往只集中治療偶發疾病,現時則提供慢性疾病管理和篩查預防,豐富整體家庭醫學服務;局方會加強培訓醫護人員,長遠希望集中照顧弱勢社群。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基層及社區健康服務總監梁堃華表示,門診改名後,會繼續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例如糖尿病、血壓高、吸煙、慢病肺性、哮喘等個案,會由專職醫療人員一同提供服務,而非由單一醫生在病房開藥,相信病人會獲得更全面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