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指外国专家错判中国外贸形势 美国重组供应链对中国反有利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由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过去5年多市场对中国外贸形势的预测屡屡落空,大部分专家并无把握清楚中国的外贸形势,认为中国外贸形势会崩塌或全面恶化,但实际上过去三年间,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的核心因素正是外贸,每年平均增速超过20%;相比2009至2019十年间,外贸平均增速仅为5%至6%。
刘元春指,过去三年,中美贸易规模出现收缩;中国和欧盟的贸易总体正增长,但美国取代中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和日本、韩国的贸易亦都收缩,尤其是对日贸易去年逆差几乎为零。但同时,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额持续增长,对东盟贸易额持续几年增速超过20%,今年头5个月增速仍超过一成半;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贸易增长非常明显,对南美和非洲国家的增长也不错,显示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刘元春又指,美国重新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同盟,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友岸和近岸外包,为中国外贸带来挑战和新的契机。美国80年代应对日本挑战时也做过,但结果市场的力量高于政治的力量。而今次,美国外包的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出现暴涨。
刘元春以被美国智库认为,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墨西哥为例,指2021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674.4亿美元,按年增长50.4%,近四年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平均增速超过15%。原因是墨西哥要成为制造业基地,首先需要购买大量的机器设备,而中国拥有全球最便宜、最具竞争力的机器设备,墨西哥同时亦需要购买大量发电设备,但要满足美国对于绿色电力的要求,于是只能向中国购买大量光伏设备。
至于近年对东盟的贸易也大幅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东盟国家对内地中间产品的全面进口,因为中国拥有最齐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在全球贸易重构的过程中,中国与新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联系不单止无法被剪断,并且还有持续强化的趋势。
刘元春又指出,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在高新技术,尤其是在包括锂电池、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新三件”上,取得突破性发展。今年前5个月,“新三件”按年增长6成7,直接拉动整体出口增长2.1个百分点。中国在新技术、新产业构建全面崭露头角,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竞争力。近期韩国、日本对中国的态度有所变化,正是因为中国的产业链地位上升,挤压了他们的空间。
刘元春说,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恶劣化,不一定会为中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带来一些新的契机,虽然一些中小企业,以及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的出口企业,可能过得很艰难,但亦要看到一些新兴行业呈现的蓬勃向上景像。
他指出,第一个契机是目前全球滞胀,而中国大规模制造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是解决滞胀的方案之一。第二个契机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有助中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第三是在全球产业链缩短的过程中,各国为保障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需要进行相应的布局,会为中国带来新的窗口期。
刘元春指,所谓大变局,就是要打破“美国天下”的格局,强调“得新兴市场者得天下”,“赢亚太者赢世界”,中国应将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而非简单地锚定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