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策新標準 林筱魯倡撤掉萬步置業階梯 助市民圓置業夢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新房策新標準 林筱魯倡撤掉萬步置業階梯 助市民圓置業夢

「關注中下基層及青年人的住屋訴求及期望」調查研究

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重中之重的問題,新一屆政府上場後,在精簡土地供應的相關法例及行政程序上做了大量拆牆鬆綁工作,踏入施政第二年,各界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在房屋問題上提出有遠見、具願景的中長遠房屋政策,回應市民尤其青年人對住房及置業的需求與願望。

為此,立法會議員林筱魯地區聯絡處於 8月至9月,得到社區組織協會及北角居民協會協助,走入社區,邀請受訪者填寫問卷調查,了解中層及基層市民特別是青年人對住房及置業的關注點,以便向政府反映市民意見,並向政府提出具上流動力之住房及置業政策,以撤掉萬步置業階梯,助市民能夠盡早實現置業、安居的願望。

是次調查主要針對受訪者的居住環境、負擔能力、住屋及置業訴求等問題蒐集意見。調查包含37條問題,受訪者主要為九龍西及港島東居民,總共收回 508份問卷。

供應短缺環境擠迫住屋重擔高踞問題榜首

主要調查結果發現,過半受訪者有申請公屋,而其中85.4%仍未獲得編配任何公屋單位,近5成輪候時間超過5年;調查又發現,受訪者中有近4成屈身不適切居所,近6成的人均居住面積低於房署所定的人均標準(76平方尺),而超逾7成受訪者對居住環境只感一般以至非常不滿;改善擠迫環境及渴望私人空間則是普遍期望。

另外是次調查顯示,有56.6%受訪者的租金/供樓佔入息超過30%以上,負擔高於相關國際水平。就如何協助市民置業方面,被訪者認為增加供應是最首要訴求;樓價折扣、協助供首期、延長供款期等措施都是市民的考慮範圍。

自置居所的需求仍然殷切

逾8成受訪者支持政府興建更多資助自置房屋,協助中低收入家庭置業,會考慮購買的人數超過5成。而考慮置業者有逾4成以居屋為目標,另外傾向買私樓及綠置居的則各佔兩成多。

以是否支持重建夾屋為題的問卷中,支持者逾6成,反映有能力和意願但攀不上私樓的中產為數不少;而近7成受訪者認為在樓價仍高企的情況下,有必要優先解決本地人需要。

住屋問題妨礙青年及家庭發展

逾7成青年人受訪者認為住屋問題影響青年人婚姻規劃,近7成表示影響其工作規劃,而近5成則表示影響生育規劃。

另外,超過8成受訪者認為住屋問題是決定結婚及生育的先決條件,近7成半認為政府推出更多居住方面措施,對鼓勵青年人結婚及生育有幫助。

市區及傳統新巿鎮仍較吸引 新區必須交通𣈱達

調查結果又顯示,市民在決定租樓或買樓時,除考慮租金及樓價外,交通網絡便利、地點、配套設施及住房環境與設計仍是市民選擇居處的重要考慮;而在考慮租置新住處時,則會考慮私人空間、方便上班下學等因素。

在不接受或準備不接受派發岀租公屋的回覆中,超過2成是不便上班上學,另6成人表示是其他原因。雖然市民並不排拒北部都會區,但近9成傾向市區或傳統新市鎮。

此外,在冀望居住環境和生活配套設施得以改善之時,近8成認同在重建舊區時可以增大地積比率。

重新全盤審視房策 積極協助市民置業 撤掉萬步置業階梯

調查報告提出的建議指出,回顧2014年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十年過去,政府就解決其序言所述的問題並無寸進;就其促進中低收入家庭實現自置居所的策略,更出現倒退。今時今日,未來房屋建設用地已見充足,亦已掃除法規及行政上不必要的冗長程序;中、短期的出租公屋供應亦已在輸送帶上。

報告認為,目前正是適當時候,重新檢視中、長期的出租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比例、公營及私營房屋的土地供應比例,與及強化促進出租公屋流轉的手段,制訂「新房策、新標準」,積極協助市民置業,撤掉萬步置業階梯。

以多元化財金手段 助置業上流 強化歸屬感

報告指,租金持續上升,短暫下調的樓價仍遠超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然而任憑房價崩瀉的社會經濟代價鉅大,故絕不是選項。與市價掛勾,花樣百出的種種計劃的成效未見顯著;政府應以負擔能力為原則,以多元化的財金手段,通過減低首付比例、延長按揭貸款期及提供擔保等手段協助市民能在可負擔的供款水平上置業。

另一方面,應積極考慮推出「儲錢換地花」,透過「儲款預購資助出售房屋」機制,讓中、低收入階層及青年人,有可進可退並可預期的置業上流機會,強化整體社會對經濟建設的認受性與參與性,以及對香港的歸屬感。

增面積 助安居 長人口 吸人才

報告指,省吃儉用十年,儲足首期;再省吃儉用三十年,花4成收入租屋或供款,但只住在一個不足以組織幸福家庭,更不足以生兒育女的狹小單位,可能是一般市民的生活寫照,但不是更不應是香港房屋政策的目標。

若為每個小型單位增加20%面積,一個300呎單位增加60呎便是一個獨立房間,有助鼓勵新家庭生小孩,足以讓市民尤其是年青人在家庭計劃上邁出一步,也讓準備落戶香港的人才稍為安心。

拓新區 改舊城 增容積

報告建議透過增加樓高或地積比率,在單位數量不變下增加單位面積,既改善家庭居住空間,但不會增加交通基建和社區服務配套的壓力。如北部都會區與交椅洲填海,交通基建設計完善的策略性發展區,正好是實踐「新房策、新標準」的合適場地。

政府亦應充分利用新區土地,與重建計劃作策略性掛勾,讓前期項目增大容積率,加快改善舊區環境,為滿佈劏房和建設老化的悲情社區,吸引新經濟活動和新一代活力,除舊迎新,以創造下一波經濟和人力發展的新引擎,為發展及鞏固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打下穩固的基礎。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