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發局:美國將港產品列「中國製造」實際影響不大
美國將香港產品不能標明「香港製造」的實施日期11月9日落實。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表示,每件產品的生產地都要按照世貿嚴格規定。美國單方面的要求,撇除所有複雜問題,對香港的實際影響不大,因為香港真正製造再出口到美國的貨品佔比小。
關家明指出,一般而言,產品需要在當地完成25-35%比例加工工序,部分特殊產品甚至要求某種源料由當地提供及加工,才可稱為當地製造。而為證明產品在當地製造,每個地方都會按照既定程序發出產地來源證,有關手續須獲政府及相關機構認可,亦可能涉及費用。
而如果一件產品要由「香港製造」變成「中國製造」,在世貿眼中,可能已經違規,亦會衍生香港無權發出中國產地來源證的複雜問題。他認為,如果最終要通過與內地協商解決產地來源證問題,就好像「自己違反世貿條例,再迫內地違例」,他形容概念極為怪誕。
關家明續指,本港今年第3季出口指數連續2季回升,顯示新型肺炎疫情負面影響減弱。市場不明朗因素仍然很多,當中,美國針對香港政策或只是剛開始,加上疫情反覆,廠商正面對訂單不足,亦有人因應疫情發展、潛在稅務政策改變,以及可能出現的新制裁措施,不敢接新訂單。他而指,貿發局早前預期今年香港出口跌10%,雖然目前跌幅仍低過預期,但不能斷言全年跌勢比預期中好。
他又認為,出口指數重上50以上擴張水平路途遙遠,而對上一次接近50水平是兩年前,當時全球經濟面較好。至於全球主要貿易市場是否回暖,除了視乎指數本身,亦要比較按季升跌差距,當中,中國市場按季反彈速度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