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要求接種疫苗變成了歧視的時候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當要求接種疫苗變成了歧視的時候

今時今日,世界變得實在有點荒謬。眾所周知,接種疫苗其實是目前應對新冠肺炎的唯一辦法,接種疫苗遠比不接種更能令社會安全,這是鐵一般的科學事實。不過,當要求接種疫苗變成了歧視的時候,這個社會實在應該要檢討,政府與公民之間,究竟還剩下多少信任,而每個人是否還要承擔社會責任。

還記得,當疫情全球肆虐時,研發及生產疫苗,幾乎是全球所有人的希望,筆者當時已說過,不要以為有疫苗就萬事大吉,不料,當日所言今日竟成真。事實上,截至5月1日,全港大約有93萬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約52萬人接種第二劑疫苗,接種率只有14.3%,遠遠未達群體免疫所需的80%。

落後的接種率或許不會帶來即時的影響。在相對嚴厲的限制社交距離的情況下,香港第四波疫情已逐漸受控,社會也開始逐步放寬交流。事實上,疫情防控較好的地區,一般民眾的接種意願普遍不高。截至上月,澳門接種率僅6%,內地也只有約17%。可見疫苗接種意願低,並非僅是香港社會面臨的問題。

問題是,限制措施取得的防疫效果,實在難以長久穩定,而持續的限制措施需要社會付出很大代價。接種有效疫苗的好處在於它能更好地讓社會的防疫措施,從保守限制過渡到開放交流,平衡社會發展的需要,它更是現有技術下穩定和持久的防疫方法。

香港的問題,是我們看到疫苗的接受度與市民對政府的態度有關。對政府信心低的人,對疫苗的接受程度也較低。雖然沒有科學數據支持,但在部份社會知名人士,特別本身具有醫護背景的人,以及一些媒體的渲染下,一些人已經相信接種科興和復必泰疫苗不只會出現副作用,甚至會導致死亡,令打疫苗與否、打什麼疫苗淪為意氣之爭。

近日,因為是否需要外僱在簽訂新合約前須接種疫苗引起的爭論,更上升至是否歧視的程度。筆者認為這是十分荒謬的,當這個問題持續發酵的同時,筆者不禁要問題,政府與公民之間,還剩多少信任。當然,這個問題,政府應該要負上最大的責任,既然政府擁有最多的行政資源,公眾就有期望,政府須處理好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問題,就算有些問題目前未必即時可以處理,也要看到對應方案,以及處理的時間表。

另一方面,公民在考慮問題時,除了個人因素,是否還要顧及社會責任。事實上,接種疫苗對個人保護,固然是考慮因素之一,大部份人接種後形成的群體保護,更與社會整體利益有關。觀乎目前世界各國都以不同方式強調,接種疫苗體現的是「同舟共濟」的精神,這種過往在香港存在的「獅子山精神」,會在處理疫苗接種的問題上重生嗎?

香港工商總會(荃灣分會)副主席
鄺震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