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基金指公屋仍供应落后 倡大刀阔斧精简程序
团结香港基金发表年度房屋供应预测报告,预料私人住宅未来5年每年平均落成量约1.73万个单位,与过去5年相若,并高于2007至2016年间年均1.09万个单位,中长期而言,在新发展区的供应主力2030年落实前,私人住宅供应有机会青黄不接。公营房屋方面,供应短期继续落后,过去9年公屋落成量屡不达标,累计短缺逾10.5万个单位。
报告指出,因政府在2018年调低《长远房屋策略》中私人住宅供应目标比例后,私人住宅熟地供应骤降,除非政府推出政策扭转形势,预计未来6至10年间年均落成量将未能达到《长策》目标。
而在公营房屋方面,展望未来5个财政年度,预计公营房屋年均落成量为2.11万个单位,较《长策》目标落后30%。按目前速度推算,未来10年公屋单位总落成量可达30.66万个,稍高于《长策》目标。但认为,公屋项目急需打破不断延误的“恶性循环”未来供应才会达标。
报告发现,过去8年公屋平均每年有15%的单位落成延误,可能仅属“冰山一角”。当中问题包括有项目陷入无止境设计讨论、受行政程序冻结、或错失最佳发展时机,又指公屋建设缺乏足够资讯透明度,公众无法有效监督。
居住质素方面,细单位比例过去10年急速上升,预计单位平均面积要到2023年后才会止跌回稳。虽然政府两次放宽按揭成数,及去年底公布280平方呎的私人住宅最低单位面积要求,但估计纳米单位落成量于2024至2025年才会渐趋见顶,且不会完全消失。而纳米单位除在绿置居出现,亦首次出现在今年推售的居屋项目。当局会否考虑增加新落成公营房屋单位面积仍有待观察。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认为,解困方向就是要大刀阔斧地精简程序,加强执行和统筹能力,并以基建先行,多管齐下地推进大规模发展,加快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等计划。相信只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缠绕香港多年的土地房屋问题将迎来希望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