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科环境 孕育创科人才 - 昭传媒 UniqueMedia.hk
     

优化创科环境 孕育创科人才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其中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更是港府近年的发展重点。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叶成辉曾表示香港的创科水平绝对是世界级,但缺乏人才是最大痛点。而一些创科职位缺失的公司会出较高薪金吸引人才,这使创科业界出现音乐椅效应。香港创科业界现时虽正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却也提供了更多机会及发展空间给予青年向上流动,是青年难得的机遇期。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人才根源培养入手,优化本港创科环境,为本地青年打好创科基础,为香港未来培育大量优秀创科人才。

完善创科生态圈 发挥独有优势

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拥有背靠祖国、面向国际的独特优势。然而,香港创科生态圈的中下游产业缺乏支援及资源,难以形成完整的创科生态圈。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曾表示完整的创科生态圈需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中游的成果转化,以及下游的产业发展。然香港地少人多,劳动力相对较贵,因而决定了香港只能选择真正切合香港发展的产业,同时需推动部份产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互配合,达至产业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本届政府首份《施政报告》提及将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再工业化”,其中一措施便是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然政府亦坦言有关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配合。因此政府可参考澳门“产学研线上配对平台”以打破产业与学术界的壁垒的做法,让办公室构思具体的机制与设立平台,善用社会各界的网络可产生的涟漪效应,让本地及外地的校企在平台上按需提出其产业需求或其可提供的技术支援,再经由政府系线配对或提供协商平台,引进重点企业进驻香港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协助香港创科企业发挥其独有优势,将产业链由香港扩展至大湾区,与湾区其他城市“错位发展”。笔者期望政府能抓住香港独特优势,为企业提供适切支援,协助香港创科企业背靠湾区,进军世界。

扩阔创科培养面 持续供应人才

除了强化创科产业支援,政府亦应重视持续培育创科人才。国家主席习近平于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访港期间,亲自考察香港科学园,反映中央对香港创科发展的重视,更于“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投资创科教育是当前之急,政府应鼓励院校及机构开设更多有关创新的培训课程及举办不同创科比赛,为青年提供学习创科的机会、提升其对创科的兴趣与认知、增加其体验实践的经验。例如科技园举办的STEM+E比赛鼓励中学生以创科角度出发解决社区问题,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举办的“创科 M.A.S.T.E.R. 培育课程”、“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香港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等培育及带领学生参与多项国家与国际赛事且皆获骄人成绩。又例如去年国家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在天宫太空站,通过网络连线与香港青少年进行了一场“天地对话”、香港科学英才会举办的“科学小达人竞赛”等。以上活动均从根源培养学生创科能力,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燃点创科兴趣等。因此政府应加大相关活动和比赛的资助力度以供不同机构申请,并且设立机制以表扬相关机构为青年创科发展的支援,从而增加更多相关创科培训及比赛举办数量,增加青少年对创科的接触面,建立创科人才库。

另外《报告》宣布扩展“创科实习计划”,为本地指定大学在大湾区设立的分校和海内外修读STEM相关课程的大学生提供本地创科实习机会。笔者建议政府应优化“创科实习计划”,在提供实习机会同时配合推出“本地创科人才留港津贴”,如本地创科人才在港持续工作五年将获退薪俸税或个人入息课税,以鼓励本港创科人才留港,建立持续有效的人才供应链。

早前国家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首次将港澳地区纳入在内,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即将在香港建成投产,成为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可见国家十分重视香港的创科人才及创科产业的发展。香港理应紧握独特优势,把握机会完善创科生态圈,政府更应积极培育人才以迎接创科时代的无限机遇。笔者冀香港真正成为拥有无限可能的创科中心,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政贤力量
青年时事评论员
曾家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