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寵茂稱慢性疾病治理計劃若成功 將加入更多慢病管理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盧寵茂稱慢性疾病治理計劃若成功 將加入更多慢病管理

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本港現時的基層醫療發展較慢,政府只投放了17%公營醫療開支在基層醫療上,其餘開支則涉及專科服務,形成「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對醫療系統構成很大壓力,有市民會「細病去專科醫」,因此政府發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希望統整及協調現有服務。

《藍圖》提出,明年第二至第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到私營市場,接受慢性病篩查及治理,初步涵蓋高血壓和糖尿病,盧寵茂在一個電視節目表示,這兩種慢性疾病的影響力最大和最嚴重,初步估算計劃推出首年,有20萬名參加者受惠;如果成功,會考慮陸續加入更多慢病管理。

本港目前有逾100萬人已診斷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盧寵茂說,當中3分之1人發現患病時,已出現中風、心臟病、腎衰竭或糖尿上眼等併發症,需要接受專科治療,期望計劃及早辨識另外約100萬名隱性患者。他形容,慢病管理是一項投資,又以買車作為比喻,指要花錢每年定期檢查和保養車輛,否則3至5年後壞車才維修,代價會很大,費用反而更高昂。

盧寵茂亦引述研究數據指,如果市民管理好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30年後相關醫療開支可以減少近30%,市民不只更長壽,亦可延遲發病時間,降低死亡風險,因此值得投資。

各區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將負責統籌基層醫療服務,被問到當局如何吸引醫護人手到中心工作,盧寵茂表示,明白香港面對人才挑戰,護理人手短缺,但不會阻礙政府迎難而上,當局會提升力量,並分階段將醫衛局轄下的「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改組成「基層醫療署」,訂定基層醫療人手的標準和培訓方案。

一名患有急性心衰竭的4個月大女嬰,早前成功完成換心手術,成為本港首宗用來自內地的器官進行移植的個案。盧寵茂表示,今次個案是好示範,顯示兩地合作可以拯救生命,亦可以作為突破點,讓兩地考慮將安排規範及恆常化,令更多病人受惠。

他說,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內地法例或有不同,但醫學界對器官捐贈、分配及移植都有標準,認為是時候推進有關跨境捐贈的細節問題。他指,當局會盡快與國家衛健委溝通,如有需要,會在本地立法。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