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以創新科技防洪 斥300萬購4部排水機械人

天文台預料今年有5至8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全年降雨量約為2100至2700毫米。渠務署提前準備防洪工作,包括將緊急應變隊增至180隊,應急運作基地亦增至30個,以盡快到達水浸現場處理事故,並會在天文台發出暴雨警告後,檢查及清理渠道,目前已完成巡查容易水浸的地點。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指,防洪工作會引入創新科技,已聯同部門推行「涉水綫系統試驗計劃」,在5個水浸風險較高的低窪行車路段,設置警示標記及水位監測設備「內澇監測器」,收集實時水位數據;並引入渠務檢測、清淤及排水機械人,分別收集渠道影像,清理明渠及河道淤泥,協助應對水浸工作。

莫永昌指,有持續留意18區水浸風險,前年9月特大暴雨後,已更新基建設施設計手冊標準,所有新落成設施,包括蓄洪池的防洪能力,需抵禦「200年一遇的暴雨」。他又說,總降雨量高未必一定引致水浸,要視乎雨勢及延續時間判斷。他解釋,極端天氣不穩定,長時間在同一地區連續下雨,才會出現嚴重水浸,又指全港目前有4個水浸黑點,分別正規劃或已完成改善工程,相信能解除水浸威脅。
渠務署斥資300萬元,購置4部排水機械人,將於今年雨季投入運作。其中一部機械人「龍吸水」,成本100萬元,配備照明系統及高流量自吸式水泵,可連續運作8小時,每小時最多排出800立方米水,相當於約三分之一個標準泳池。
渠務署助理署長劉勝昌指,「龍吸水」適用於大範圍水浸事故,例如鄉村、馬路及地面設施水浸等;署方亦會在雨量達達100毫米或以上,才考慮出動機械人,並會評估降雨延續時間、地區水浸風險及實際地形環境。他又說,目前已有逾20位同事接受操作訓練,並於上月進行演習。

渠務署總工程師陳克強表示,已聯同不同部門,在荃灣、深水埗及九龍城,調查污水渠錯駁情況,有嚴重污染問題的排水口,整體污染量已減輕近90%。他又指,全港目前有5個蓄洪池,蓄洪量逾25萬立方米;9個蓄洪池及1個蓄洪湖,將於在2030年前分階段落成,總蓄洪量約34萬立方米。
另外2個位於元朗南及洪水橋的新蓄洪池項目,亦將額外提供55萬立方米蓄洪空間,總共達至超過110萬立方米。 至於政府斥資逾46億元進行元朗防洪壩及明渠改善工程,雨水泵房及相關設施地基工程已完成,目前正進行挖掘,同樣將於2030年前分階段完成,相信有助減低元朗市中心水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