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發展改善社會民生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推動經濟發展改善社會民生

行政長官正在就九月份發表的《施政報告》進行公眾諮詢。筆者認為,今次這份《施政報告》對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展示對社會民生的關顧,並對專業服務提供支援,讓香港社會整體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好處。

當今世界,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地緣政治緊張,尤以美國特朗普政府,上任至今推出的政策措施,都以美國利益為核心,肆意打破國際原有的秩序,使到行之有效的國際經貿及全球供應鏈備受打擊,保護主義及避險心態抬頭,影響全球格局。

香港作為開放型經濟,面對全球局勢驟變,難免受到影響。幸好,在國家堅定的支持,以及香港自身優勢的加持下,仍然可以持續發展。不過,現今霸權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單在工業生產,更轉移到金融操控,絕不容任何國家或地區蠶食其影響力,挑戰其地位。另一方面,香港站在守護國家安全的前沿上,面對國家安全挑戰的新階段,尤其需要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與及海外利益安全層面,擔當更多工作,難免與霸權核心形成矛盾。

事實上,要充分發揮香港為國家、為自身拼經濟的能耐,必須全面強化各項要素,包括土地、人才、數據,以及專業服務方面的提供。今屆政府在吸引外來投資,改善營運環境,融入國家各方面發展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顯著的成效。筆者作為專業界別一員,亦希望提出一些想法,供政府考量。

在經濟發展方面,政府必須加快推進「河套香港園區」建設,落實及完善內地與香港在人才、資金及信息在「深港園區」內自由流動的先行先試計劃,透過實踐形成一套能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運行的機制,並與廣東省政府研究將機制輻射至大灣區內地城市。

同時,政府應加快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充份利用好北都的土地資源,並改善決策機制。政府可以在「北部都會區」項目建立跨部門決策機制,將項目所必須的決策及執行權力轉授予指定的組織及人員,減少部門之間的協調障礙,加強負責招商引資的商談彈性,促進企業進駐。

教育是社會之本,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人才。香港具有良好的教育體制基礎,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中、小學方面,都具有相當吸引力,建議擴大大學、專上學院,以及中、小學的境外學生比例,吸引內地及海外,特別是「一帶一路」學生,為香港及海內外培養人才,並吸引對香港發展有利的人才,在香港落地生根。

香港的專業服務,向來深受海內外企業的信任。專業界別在擔任「超級聯繫人」方面,亦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目前的問題,是企業需要每個行業去找尋合適的夥伴,難免費時失事,建議政府推動成立跨專業界別的平台,令企業更容易尋找到專業合作夥伴。事實上,目前內地不少企業都希望利用香港專業服務到香港,甚至「走出去」,特別是內地中小企業在海外可謂「人生路不熟」,如果有香港專業服務擔當「盲公竹」,實在令他們走少很多彎路﹔同樣地,海外企業想「走入去」內地,尋找發展機會,亦希望香港專業服務能夠協助他們少走彎路。

民生方面,香港目前處於十字路口,經濟建設正在穩步發展,政府就未來的發展路向,亦作出不少投資。不過,社會大眾並未能感受到這些發展帶來的好處,反而是見到不少食肆結業,消費市道欠佳等情況。建議政府在穩健理財的前提下,增設外傭免稅額,並恢復每學年向每名學生派發書簿費津貼的安排,讓市民感受到政府的關顧。

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前會長兼顧問委員會主席 

香港稅務學會顧問

吳錦華





你亦可閱讀以下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