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遙距診症服務監管框架分散 消委會促制定清晰指引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中西醫遙距診症服務監管框架分散 消委會促制定清晰指引

消委會對中西醫提供的「遙距診症」服務進行研究,指有超過7成私家中西醫在疫情後有繼續提供遙距診症服務,但幾乎所有受訪醫生均認為,遙距醫療服務需要改善。

研究顯示,目前針對相關服務的監管框架分散,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法律責任亦不明確。消委會消費保障政策、商營手法及申訴小組主席余承章指,19 個被檢視的商家中,有4個商家就算會簽發醫學證明書或處方,但仍聲稱所提供的遙距診症服務,不應被視為診斷或治療。

有8個被檢視商家則透過訂立條款,企圖迴避法律責任。有網上平台聲稱能提供文字診斷,衞生署已將個案轉介醫委會,以調查是否有西醫違反專業操守;亦已向負責公司發出可能違反《不良廣告(醫藥)條例》書面警告,但目前仍未確定有關平台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余承章表示,15個商家未有明確指出,若病人不適合使用遙距醫療服務,會否提供全額退款或免費面診。3個被檢視的商家沒有在網上提供服務條款,更有4個受訪商家,未有制定服務條款。有平台並無列明會否收取預約費,令消費者誤以為診症前所收的費用已是全款,在接受服務後才發現要再額外繳付診症費、藥費和藥物送遞費用。

至於平台服務安全性,超過4成消費者及醫生擔心使用通訊工具時,會被追蹤及監視。在3個自行開發服務平台的商家中,僅1個表示平台獲得私隱保障認證。消委會主席陳錦榮建議,透過建立自願認證制度,或由行業組織建立白名單,加強消費者個人資料在平台上的保障。

他指,大部分消費者都關心自己的診斷會否被監控,所以相信相關制度為企業提供一定誘因,進行了自願認證的平台,能讓人更有信心,會較易吸引消費者。

消委會表示,除了提供能保障私隱的醫療平台外,亦要提高進行診症人員的身份透明度,又指建議就遙距醫療服務設立指引,是不希望取代原有的醫生專業守則,強調遙距醫療服務與面診服務的標準一致。





你亦可閱讀以下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