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菡稱輸入外勞前提是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孫玉菡稱輸入外勞前提是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施政報告》提出收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措施。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指出,計劃至今運作兩年,當局留意到3.2萬名外勞中,有一半人從事餐飲業,覺得有必要在這方面「做多些」,令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因此延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招聘期到6個星期,以及本地員工及外勞的比例須為2比1。

孫玉菡在一個電台節目上強調,輸入勞工的大前提是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但仍要考慮本港勞動人口縮減,需協助缺乏人力的行業維持和擴展業務。對於日前本港受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有意見認為,政府應檢視勞工法例,為僱員在惡劣天氣下工作提供更多保障。孫玉菡表示,勞工處的《惡劣天氣及「極端情況」下工作守則》列明,僱主和僱員事先要商量好惡劣天氣下的工作安排,並要以僱員的安全為首要考量,僱主須負起「職安健」法律責任,若員工認為老闆的要求不合理,可到勞工處尋找協助。

《施政報告》又提出每年會預留5億元經常開支,加強支援照顧者。孫玉菡指,近年社會十分關注照顧者支援,政府亦已採取行動,例如推出為期3年的「齊撐照顧者行動」、照顧者支援專線等,今年7月開始與房委會和醫管局合作,找出「獨老」和「雙老」家庭,盡早提供協助;其中醫管局若發現有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照顧者入院,便會通報社署。他指,至今有500多位照顧者曾經入院,絕大部分在入院前已找人幫忙照顧年老或殘疾的家人,當中只有2人需要社署協助。

孫玉菡說,全港有約50多萬的獨居和「多老」家庭居於房委會轄下的房屋,當局會先集中精力跟進公共屋邨的家庭,日後亦會研究跟進居於唐樓、三無大廈,以及私人樓宇的長者,認為可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

他又指,香港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在照顧長者工作方面,政府要出錢、出力,家人也要給予多些關心,陪伴長者傾訴。





你亦可閱讀以下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