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展寰稱垃圾徵費已成備用工具 目前致力推動減廢做好垃圾分類回收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謝展寰稱垃圾徵費已成備用工具 目前致力推動減廢做好垃圾分類回收

政府繼續暫緩推行垃圾徵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不是取消垃圾收費,而是變成備用工具,日後會視乎需要及條件再考慮。現時的目標要推動減少廢物,做好垃圾分類回收。

謝展寰出席電台節目表示,過去20多年,政府做了大量宣傳教育,但成效仍不太大,垃圾棄置量仍然增加。直至提出垃圾收費後,雖然目前維持暫緩推行,但市民對回收減廢認知有所提高,近年每日垃圾棄置量已減少約1千噸。他說,是否重推垃圾收費,要視乎減廢進程是否達至樽頸,其他手段是否都達不到目標,以及當時的民情和經濟大氣候等。

被問到有關宣傳及行政工作,包括印刷膠袋等涉及多少開支,謝展寰說,全面統計要等到本財政年度完結才能計算,去年涉及的開支約9千萬元。他說,相關人手也已調配去處理其他工作,因此沒有浪費公共資源。

謝展寰又說,當局一方面推動減廢回收,另一方面興建轉廢為能的設施,首座I-PARK今年落成,明年可以投入運作,第二座I-PARK已在招標中,北部都會區亦已預留地方興建第三座。但他說,只要每日垃圾棄置量減至9000噸以下,便能免卻興建第三座轉廢為能的設施,節省數以百億計費用。

環保署8月推出「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招募本地餐飲業界試用各類非塑膠容器,謝展寰表示,千多間食肆參與計劃,初步反應是盛載湯類等又濕又重的食物時,容器不穩固。當局正與食肆及容器生產商加強合作及試驗,希望可以盡快找到足夠的替代品。

他又表示,有關試驗計劃沒有設定時間表,要推行強制「走塑」第二階段必須附合的條件,是要找到成熟又合適的替代品,才可以考慮強制執行,否則只會製造麻煩。他說,許多食肆向當局反映容器「未掂」及「唔妥」,主要是中式食肆或湯類食物,容器的蓋未能蓋好,容易倒翻或滲漏。當局已向生產商反映,嘗試改良設計及物料。





你亦可閱讀以下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