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需引入新資金 亦應保護好老招牌 文:昭聲波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本港需引入新資金 亦應保護好老招牌 文:昭聲波

受到全球經濟復甦較預期緩慢和不均衡,以及地緣政治博弈等因素影響,本港經濟發展的策略亦作出了超前部署,包括吸引更多人才來港,開發新的海外市場和引進不同地區的資金進駐,為香港經濟更上一層樓而再出發。但本港在致力引入新投資者的同時,亦應為本地品牌的產品,創造一個理想的營商環境,保護好香港的老招牌企業。

政府過往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到今時今日己顯然是過時的管理哲學,有為政府、高效市場,才能令全港受惠。但理念與實際很多時會出現落差,就以近年油塘居民多番投訴區內混凝土廠造成環境污染,並且釀成投資者與居民摩擦一事為例,就不得不令人反思,任由市場主導新社區發展,是否可以收到可持續發展的效果。

政府於1998年將原來的油塘工業區改劃為「綜合發展區」、「住宅」及「商業」地帶,曾有官員表示,「由於油塘工業區內的工業用地屬私人擁有,土地未來發展、用途以及其重建的時間表,要視乎土地業權人的商業決定,重建步伐由市場主導,而在用地未被重新發展前,原有的用途會繼續存在,這是城市更新的必然新舊交替過程,但政府不會將此視為規劃制度內的矛盾。」

然而,這個交替過程是否過於漫長呢?土地改劃了四份一個世紀,油塘區內依然有經營了三十多年的混凝土廠繼續運作,但在工廠旁邊新建成住宅入了伙的居民,卻要天天面對原來工業區混凝土廠正常生產的生態環境。要說起來,居民與廠方都無錯,錯就錯在「市場主導」起不了作用。

混凝土供應是本港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混凝土由生產至運送到建築地盤施工,都規限於兩小時內完成,否則就會打亂了整個城市的建屋步伐,況且九龍東多個大型基建項目上馬在即,由九龍東部地區生產的混凝土,對整體城市發展,至關重要。就以疫情期間為例,位於啟德舊機場跑道郵輪碼頭旁興建的社區隔離設施,之所以能高速落成,油塘區混凝土廠當時就以每天24小時加班來參與建造,為全港齊心抗疫作出過貢獻。

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油塘工業區改劃為綜合發展區後,似乎未能發揮預期效果,理論上政府可以更積極地處理,例如考慮收回土地,作適當的用途。其實政府若能與相關的混凝土廠磋商將工廠遷離「綜合發展區」,再覓地繼續生產,原廠址土地用作發展符合「綜合發展區」的用途,便可解決了居民對生態環境不滿的投訴、混凝土生產商可以搬遷繼續經營、而政府亦可盡快完成整體海濱用地規劃,達致各方都樂見的三贏結果。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