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傳統與科技展現舞火龍震撼力 羅詠詩冀政府參考在各區連結歷史文化遊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結合傳統與科技展現舞火龍震撼力 羅詠詩冀政府參考在各區連結歷史文化遊

大坑坊眾福利會每年主辦為期三天的大坑中秋舞火龍活動,已經成為聞名中外的地區傳統活動。大坑舞火龍在2011年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惟許多市民以及旅客未能在為期三日的活動期間,親身到場參觀。究竟如何可以令更多人感受到火龍的「威力」?大坑坊眾福利會申請活化書館街 12 號的三級歷史建築物,成為「大坑火龍文化館」(下稱火龍館),利用先進的 3D AR 和 VR 技術,配合環型大屏幕的投射,向參觀的人士展現置身其中那份群策群力和萬眾一心的「震撼力」。大坑火龍文化館副主席羅詠詩更期望火龍館能夠與大坑和銅鑼灣以至灣仔區內的歷史與文化地標串連起來,為香港旅遊業發展「連」出另一條歷史文化之路。

特首林鄭月娥出席2017年大坑中秋舞火龍盛會

書館街12號佔地面積約131平方米,總樓面面積約 338 平方米。原址是晚清時創立的「孔聖義學」(為貧窮人士提供免費教育的孔聖學校)。校舍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1949年原址重建。重建後一直作教育用途,建築物前的街道命名為「書館街」,更顯示學校在鄰里間的重要意義。

羅詠詩説,活化工程會保留原有的出入口、建築物外牆立面、奠基石碑、由地下連接至天台的唐樓樓梯、原有鐵窗框和窗花、部分木地板等。在建築物旁邊會增建一部升降機,升降機的外牆會鋪設燈飾,於晚上合適的時間營造猶如火龍形態的燈光效果,希望能夠成為區內新文化地標。

活化後,建築物地下一層將變成展覽廳,介紹大坑火龍的歷史、起源、火龍紥作工藝和典故、舞火龍路線等。火龍館還提供教育和體驗工作坊,舉辦一系列文化課程,包括國學、武術、茶道、沉香等傳統中國文化講座,以展示書館街12號早期辦學的原意及大坑原客家村落武術的傳統。

利用科技展現舞火龍的氣勢

羅詠詩說,大坑舞火龍活動每年只舉辦三天,動員規模龐大,許多市民以及旅客未能親身到場參觀,單靠照片和普通影像難以呈現當中所展現的氣氛和氣勢。火龍館內會利用先進的 3D AR 和 VR 技術,配合環型大屏幕的投射,能夠讓身處展館內的參觀者,進一步緊貼現場感覺,感受到置身其中那份群策群力和萬眾一心的震撼力,並可從不同角度了解大坑舞火龍在區內穿梭的足印。


一眾嘉賓於浣紗街小舞台前欣賞大坑火龍作致敬禮儀式及進行整條火龍打龍餅表演。
嘉賓:(左一) 華欣文教基金主席劉千石、(左二) 時任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左三) 香港賽馬會董事周松崗、(右二) 旅遊業監管局主席馬豪輝、(右三) 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劉智鵬、(右四) 香港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

冀政府為香港旅遊發展多建歷史文化之旅

羅詠詩說,火龍館規模不大,需要跟周邊相關項目以「點、線、面」連繫起來,凝造一個獨特的社區旅遊路線,使各項目增加持續發展的能力。她建議,可以跟蓮花宮、虎豹樂圃等開展合作。

她認為,香港的旅遊業需要增添多元化的元素。她相信,疫情後全球旅遊業的版圖必定會從新佈置,香港應把握此機會,進一步拓展更多具特色的旅遊路線。深度文化遊肯定是當中的一大趨勢,而香港的歷史背景為不同文化旅遊路線提供了堅實的素材。

羅詠詩建議,政府最好能趁著目前旅遊業步向復原的時機,在不同區份設計出豐富的文化旅遊路線,先讓本地旅客參加,藉此作出推廣與改進。事實上,很多旅客均喜歡跟隨本地人的旅遊路線,好像香港的市區行山路線和女人街等,都是因為本地人的喜愛,進而成為旅客的參觀熱點。她希望火龍館能跟大坑和銅鑼灣以至灣仔區內的歷史與文化地標串連起來,成為市民和遊客渴望一遊的路線。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