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創科環境 孕育創科人才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優化創科環境 孕育創科人才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其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更是港府近年的發展重點。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葉成輝曾表示香港的創科水平絕對是世界級,但缺乏人才是最大痛點。而一些創科職位缺失的公司會出較高薪金吸引人才,這使創科業界出現音樂椅效應。香港創科業界現時雖正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卻也提供了更多機會及發展空間給予青年向上流動,是青年難得的機遇期。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從人才根源培養入手,優化本港創科環境,為本地青年打好創科基礎,為香港未來培育大量優秀創科人才。

完善創科生態圈 發揮獨有優勢

香港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擁有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獨特優勢。然而,香港創科生態圈的中下游產業缺乏支援及資源,難以形成完整的創科生態圈。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曾表示完整的創科生態圈需包括上游的基礎研究、中游的成果轉化,以及下游的產業發展。然香港地少人多,勞動力相對較貴,因而決定了香港只能選擇真正切合香港發展的產業,同時需推動部份產業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相互配合,達至產業上中下游協調發展。

本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提及將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再工業化」,其中一措施便是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然政府亦坦言有關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和配合。因此政府可參考澳門「產學研綫上配對平台」以打破產業與學術界的壁壘的做法,讓辦公室構思具體的機制與設立平台,善用社會各界的網絡可產生的漣漪效應,讓本地及外地的校企在平台上按需提出其產業需求或其可提供的技術支援,再經由政府繫線配對或提供協商平台,引進重點企業進駐香港開展經貿合作的同時,協助香港創科企業發揮其獨有優勢,將產業鏈由香港擴展至大灣區,與灣區其他城市「錯位發展」。筆者期望政府能抓住香港獨特優勢,為企業提供適切支援,協助香港創科企業背靠灣區,進軍世界。

擴闊創科培養面 持續供應人才

除了強化創科產業支援,政府亦應重視持續培育創科人才。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訪港期間,親自考察香港科學園,反映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視,更於「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因此,筆者認為加強投資創科教育是當前之急,政府應鼓勵院校及機構開設更多有關創新的培訓課程及舉辦不同創科比賽,為青年提供學習創科的機會、提升其對創科的興趣與認知、增加其體驗實踐的經驗。例如科技園舉辦的STEM+E比賽鼓勵中學生以創科角度出發解決社區問題,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的「創科 M.A.S.T.E.R. 培育課程」、「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等培育及帶領學生參與多項國家與國際賽事且皆獲驕人成績。又例如去年國家載人航天飛船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在天宮太空站,通過網絡連線與香港青少年進行了一場「天地對話」、香港科學英才會舉辦的「科學小達人競賽」等。以上活動均從根源培養學生創科能力,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燃點創科興趣等。因此政府應加大相關活動和比賽的資助力度以供不同機構申請,並且設立機制以表揚相關機構為青年創科發展的支援,從而增加更多相關創科培訓及比賽舉辦數量,增加青少年對創科的接觸面,建立創科人才庫。

另外《報告》宣佈擴展「創科實習計劃」,為本地指定大學在大灣區設立的分校和海內外修讀STEM相關課程的大學生提供本地創科實習機會。筆者建議政府應優化「創科實習計劃」,在提供實習機會同時配合推出「本地創科人才留港津貼」,如本地創科人才在港持續工作五年將獲退薪俸稅或個人入息課税,以鼓勵本港創科人才留港,建立持續有效的人才供應鏈。

早前國家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首次將港澳地區納入在內,粵港澳衛星智能製造中心即將在香港建成投產,成為香港首條衛星生產線,可見國家十分重視香港的創科人才及創科產業的發展。香港理應緊握獨特優勢,把握機會完善創科生態圈,政府更應積極培育人才以迎接創科時代的無限機遇。筆者冀香港真正成為擁有無限可能的創科中心,為國家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政賢力量
青年時事評論員
曾家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