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兩會建議 文:朱葉玉如

今年兩會期間,我主要圍繞醫學科技與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有幸走訪海內外一些頂尖的醫學院和醫院,與醫學院和醫院的管理人員、醫生、專家學者以及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家都認同,科技的快速發展為醫學科技和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從人工智慧到基因編輯,從精準醫學到智慧醫療,科技的革新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疾病的理解和治療方式,同時也為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手段。
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關鍵節點,科技發展與醫學需求的結合為我們提供了實現引領與突破的絕佳機會。全球的醫學科技競爭日益激烈,醫學教育創新也不斷提速。如何掌握這一歷史機遇,從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兩個方面推動醫學事業的高品質發展,是我今年重點思考和實踐的方向。因此,今年我主要圍繞著如何推動醫學科技與教育發展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成立國家級生物樣本庫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醫學的不斷進步,生物樣本庫已成為臨床醫學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推動臨床醫學學科創新與診療技術突破的關鍵支撐。目前,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充分認識到生物樣本庫的戰略意義,將其視為醫學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規劃和建設。
我們國家在生物樣本庫建設方面已取得了顯著進展,建立了多個國家級和區域性生物樣本庫。然而,目前缺乏一個統一管理的、覆蓋全國範圍的大型綜合樣本庫。這種集中化的樣本庫不僅能整合現有資源,還能提升樣本的標準化水平,避免重複收集和資源浪費。
建議整合現有的區域性和學科性樣本庫資源,建構覆蓋全國的開放共享的生物樣本庫網路。透過推進樣本採集、儲存、管理的標準化,以及實現多維度資料(如基因組、影像等)整合,打造一個動態的長期追蹤研究體系,為慢性病、老化相關疾病和傳染病的研究提供持續的科學支持。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多樣化的遺傳背景為生物樣本庫的建設提供了天然優勢,樣本規模潛力巨大且覆蓋範圍廣泛。同時,結合中國疾病譜特徵與公共衛生需求,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研究平台,可為疾病防治、精準醫學和生醫研發提供強大助力。
在這過程中,香港可以成為國家級生物樣本庫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一方面,香港可以參與樣本庫的標準化建設和國際化管理,為樣本庫納入全球醫學研究網絡提供支援;另一方面,香港可以透過其科研資源與國際化平台,推動樣本庫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中國乃至全球醫學研究貢獻力量。
(二)醫學人才培養
醫學人才的培養是推動醫學科技與教育發展的核心動力。內地與香港在醫學教育領域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為深化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透過兩地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可以實現醫學教育的全面提升,還能推動醫學科技創新和醫療服務水準的持續進步。
第一,兩地合作在醫師培養上具有巨大的潛力。香港的醫學教育體系與國際接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而內地則擁有龐大的患者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病例資源,是醫生臨床實踐和科研探索的重要支撐。建議兩地共同探討臨床醫師特別是專科醫師培養的合作模式,包括建立聯合認證機制,推動更密切的雙向交流等,希望能夠充分利用兩地醫學教育資源的互補優勢,推動醫學理念、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互通和提升,為兩地醫學人才培養注入新的動力。
第二,醫師科學家的培養是醫學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醫師科學家是同時具備科研能力和臨床診療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他們能夠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基於臨床觀察提出科學假設,繼而開展深入研究,推動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創新。這個人才群體在精準醫學和個人化診療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醫學科技的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內地和香港可以透過合作推動醫師科學家的培養,結合兩地的資源優勢,共同打造高水準的醫學教育體系。
香港科技大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去年啟動了“內地創新醫學人才計劃”,邀請內地醫生和醫學生到大學參與科研項目,推動臨床實踐與科研創新的深度融合。目前,已經有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等內地頂尖醫療機構的多位醫學生和醫生參與這項計畫。
(三)推動重大老化疾病診治領域的科技攻堅
為一名從事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的學者,我一直對老化議題非常關注。
我們國家是全球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截至2023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接近3億,佔總人口的21%以上,進入中度老化社會。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接近30%。隨著人口老化加速,與之相關的重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發病率也大幅上升。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我國目前確診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且每年新增病例數仍在快速增加。阿茲海默症不僅是患者個體的健康問題,也是家庭和社會的重大負擔。因此,如何應對高齡化社會帶來的醫學挑戰,尤其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防治,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重大課題。
對此,建議集中優勢資源和科研力量針對阿茲海默症等重大老化疾病診治開展攻堅,希望透過整合多學科、多機構的科研資源,推動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技術轉化的全面協同,力爭在未來10年內在重大老齡化疾病的診治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