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轉型的突圍之路:創新驅動與多元佈局 文:吳錦華 - 昭傳媒 UniqueMedia.hk
     

香港經濟轉型的突圍之路:創新驅動與多元佈局 文:吳錦華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變局與科技革命浪潮,香港正經歷深刻的經濟轉型。在複雜國際環境中,香港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本地生產總值連續十個季度增長,2024年增長2.5%,2025年首季增長3.1%,第二季再增3.1%。然而,轉型之路挑戰重重:傳統零售餐飲業承壓、財政赤字隱憂尚存、部分地產商債務風險浮現。筆者認為,香港目前以創新驅動與戰略佈局,正應探索一條獨特的轉型路徑。

香港作為一個細小開放型的經濟體,這幾年面對不少挑戰,但基於香港穩健的基礎以及國家強大的支持,香港仍能保持活力和韌性,尤其是最新一、兩年,更呈現出經濟「三升一穩」的積極信號:包括資金持續湧入—上半年港股總市值達42.7萬億港元,同比增加33%;IPO集資額全球第一,基金淨流入增長285%。另外,香港貨運出口強勢復蘇—2025年上半年商品出口貨值同比上升12.5%,實現連續16個月增長,彰顯香港國際貿易樞紐地位穩固。同時,香港內部消費市場有回暖跡象—5月份零售銷售量錄得14個月來首次按年增長,第二季私人消費止跌回升,盛事經濟發揮作用,啟德體育園3個月內吸引60萬觀眾,帶動消費額約34億港元。

然而,香港經濟在轉型中的陣痛相當明顯,尤其是在傳統零售、餐飲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壓力較大。筆者認為,這不僅是一場餐飲業的寒冬,更是香港勞動密集產業結構性困境的集中爆發—消費外流、成本攀升與勞動力斷層交織,迫使企業在轉型與消亡間做出抉擇。

事實上,傳統業態缺乏自我革新意識,使到原來已受到消費弱化影響的業界更加雪上加霜。舉例說,部份餐飲業界的產品與服務脫節,港式茶餐廳固守「黯然銷魂飯、菠蘿包」老三樣,他們認為推新菜成本高企,而部份限時用餐、強制拼桌等規矩與年輕消費者需求背離。

另外,中小企業缺乏社交平台運營能力,未能把握小紅書、抖音等內容營銷紅利,與內地消費市場對接乏力。筆者認為,中小企可通過小紅書商城、抖音直播帶貨直面內地市場,結合KOL聯名合作拓展收入。同時,建立微信群、會員制CRM系統,將客流轉化為可反覆觸達的數字資產,降低對平台依賴。同時,利用智能化解決痛點,引入智能客服,數據分析替代人工統計,減低運營成本。政府亦可考慮資助中小企採購雲服務、電商工具,降低技術門檻。

另一方面,為推動香港向高端產業發展,政府將人工智慧定位為經濟轉型的支柱,投入重資構建產業生態。在基礎建設方面,政府預留10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慧研發院,推動上游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轉化。同時,協助企業發展,推出「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畫」,以1:2配對比例資助企業引進智慧生產技術,惠及約400家企業。同時,政府積極培養初創企業,針對初創生態圈最薄弱的階段(概念驗證至商業化),政府推出1.8億元「創科加速器先導計畫」。港交所更籌備「科企專線」,便利科技企業上市融資,為創新注入資本動力。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政府必須不時檢討如何改善金融業發展,理順及鞏固好我們的地位。事實上,政府已研究如何優化上市制度,包括研究設立場外交易機制,改善「手數」交易單位,提升市場效率。在建設資產管理中心方面,政府正研究包括制定基金、家族辦公室及附帶權益稅務優惠方案,吸引全球資本。

在國際貿易中心方面,政府正奮力開拓新興市場,與東盟、中東達成59項合作協定,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如倫敦金屬交易所倉庫、上海黃金交易所離岸倉庫)。香港同時強化供應鏈角色,將自身定位為「中國與新興經濟體門戶」,利用金融和專業服務優勢,支援企業「中國+N」供應鏈策略。

香港經濟轉型是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在「一國兩制」制度的獨特優勢下,香港借力國家戰略,以及自身的變革,重塑其全球競爭力。當下成效初顯——連續十個季度的增長、國際資本用腳投票、新興產業鏈加速形成。儘管個別行業陣痛猶存,筆者相信,只要堅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香港定能在轉型浪潮中拼發出更璀璨的經濟新篇章。

吳錦華

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前會長兼顧問委員會主席

香港稅務學會顧問





你亦可閱讀以下相關報導…